開門七件事:柴米油鹽醬醋茶。柴居首位,可見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。
小時候,家在農村,每到秋天樹葉枯黃時,大姐都會帶我們幾個妹妹,背起簍子,拿著繩子,浩浩蕩蕩地奔向河灘(東荊河北岸)---撿樹枝樹葉。在大片的林子里,一夜的秋風過后,河灘上鋪滿了枯黃的樹葉和細小的樹枝,那可是我們農村人儲備過冬的必需品。大孩子帶著小孩子到河堤上収撿這些樹葉,家家如此。此時也是孩子最開心的時刻,男孩們將空空的簍子從堤坡滾下去,自己也隨著簍子一起滾下去,躺在那枯黃的樹葉上,愜意得就像躺在溫暖的被窩里。女孩們則是將散落一地的落葉掃成堆,并在堆上做記號。喜歡使壞的男孩們偷偷地把被留下的記號毀壞……一場男生和女生的戰斗就此開始。還有些貪玩調皮的孩子們擔心回去不能交差便急中生智,抱著一根根樹干拼命地搖,更有大膽的孩子爬到樹上,把干枯的小樹枝折斷扔下。只要不被守堤的人看到,他們就能滿載而歸。
農村生火最為普遍的是稻草。金黃的稻谷裝進了糧倉,金黃的稻草就堆在了禾場上。記得小時候總是和奶奶坐在小凳上,手里捧著一把谷草,彎成一個U形樣子,我就用稿靶挑子的一頭勾住那U形的頂端,開始轉動竹筒把手。奶奶將稻草一束一束地加進去,我一邊轉動把手一邊后退兩腳,稻草像絞繩子一樣絞到一定長度后,就被奶奶熟練地扭成一個8字形,俗稱稻草耙子。奶奶說,稻草靶子比散亂稻草要耐燒一些。
鋸木屑也是農村生火所需之一。爸爸做成一個鐵桶樣的東西,在鐵桶的下方開一個小孔,用玻璃酒瓶塞住,又在鐵桶的中央豎一根粗粗的木棒,與酒瓶連接,然后就把鋸木屑一簸箕一簸箕地倒進去,一邊倒一邊夯緊。當鐵桶里結結實實地裝滿鋸木屑后,就把木棒旋轉著抽出來,底下的酒瓶也一并抽出。一個簡易的爐灶就做成了。用麻梗在鐵桶的底部點燃鋸木屑,不一會兒,鐵桶里就飄起一片一片的火苗,比土灶燒水做飯省事多了,也干凈多了。
后來,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煤成為了我們的主要柴之一。家里是什么時候開始用蜂窩煤的,我已不記得了,因為那時我已離家去外地上學了。蜂窩煤在有些地方叫藕煤。它既像藕,也像蜂窩。煤的火力是很兇猛的,比起鋸木屑、稻草和樹葉不知要強多少倍。
后來,“柴”又有了新的定義,變成了“氣”,先是瓶裝液化氣,后是管輸天然氣。純凈的天然氣,藍色火焰,無煙無灰,開閥即燃,方便、快捷、經濟、實用,比燒煤強過萬倍。大姐住在城里,很早就用上了天然氣。我問她,還記得小時候撿樹葉當柴燒嗎?她沒有回答,但滿臉是笑,笑得是很幸福!隨著燃氣公司的發展,城中村和部分鄉鎮已逐步用上天然氣。大家早已不再依靠樹葉、稻草、木屑和煤來取暖做飯。可能許多人都已漸漸的將那青澀的記憶忘記,在我們享受于使用天然氣的時候,您是否也曾像我一樣回憶過這些變化和經歷呢。